4月2日,正值世界孤独症日,学前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成功召开产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学校《关于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优化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会议邀请了黑龙江省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副会长,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特殊教育教研员张联弛教授、企业代表李冬梅经理和曹骥经理,以及学前教育学院张星瀛院长、周艳霞副院长,特殊教育专业骨干教师付泽雯、周鹏雁,会议由特殊教育专业负责人、教学副院长周艳霞主持。会议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校企合作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专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顶层设计,明确修订方向。会议伊始,张星瀛院长针对2025版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出具体要求。她强调,特殊教育专业是学校重点扶持的新兴专业,虽处于建设初期经验不足,但肩负着为龙江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培养一线师资的重要任务。对此,她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以教育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为纲领,确保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二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将行业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全过程;三是突出实践导向,通过“2+1”学制改革(2年校内学习、1年教育实习)和满足2500学时总学时的要求强化学生岗位胜任力,打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教人才。
重构课程体系,紧扣岗位需求。在课程体系研讨环节,周艳霞副院长强调,课程名称需严格对标国家标准,将原“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更名为“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以精准体现课程定位;同时要求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紧贴行业、服务岗位”,通过整合《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至《特殊教育概论》中,系统构建知识框架,避免内容重复。研讨会上,专家团队与教师代表围绕岗位需求展开深入讨论,最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
专家把脉,聚焦能力提升。在研讨环节中,黑龙江省特殊教育行业专家张联弛教授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构提出系统性建议。她强调,专业定位需突破传统学前阶段局限,拓展至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及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等多领域岗位;课程体系应强化研究能力培养,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针对新增的《特殊教育儿童康复技能》课程,要强化学生实操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听觉、认知、情绪、行为及学习能力康复的技术,以满足未来岗位的实际需求。
在专家团队研讨后,学生代表结合学习体验提出建议。学生呼吁增强课程关联性,避免内容重复,加强实习指导。周艳霞副院长表示,学生意见是修订工作的重要参考,学院将定期收集学生反馈,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会议最后,与会人员还就特殊教育专业实习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研讨,进一步加大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力度,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实用的实践平台。
本次研讨会紧扣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目标,在就业方向拓展、课程体系优化、产教深度融合等领域达成共识,学生代表的建言为方案注入实践温度,专家团队的指导提供了专业高度,校企双方的协同构建了发展深度。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学院在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学前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将继续秉持“对接需求、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特殊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