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创新学生工作理念、探索育人路径、形成特色品牌,通过品牌引领示范赋能学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开启学校学工系统工作新局面,为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与“双高”建设提供学工力量。2024年,学校学工系统开展了“五个一”质效提升年系列活动,各学院积极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4月2日,学校召开了学生工作“一院一品”展评汇报会,学校党委副书记陈英伟、学生工作处负责人、各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及有关学工负责人、全体辅导员参会。
会上,各学院有关负责同志分别做了“一院一品”品牌创建、实施、成果等方面工作的汇报。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孙静峰以“构建党建+专业‘1234’劳动实践育人新模式”做了品牌汇报,即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开发“高”“幼”两学段劳动教育体系,围绕三大类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坚持四维融通等方面大力提升学生劳动观念和服务社会的经验做法。学院通过设立“党建”专栏,成立了辅导员“劳动实践教育工作室”“劳动教育积极分子实践工作室”,创建“筑师驿居”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成立“耕苗”劳动实践教育基地3所,发表劳动教育论文7篇,撰写了《大学生农耕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等汇编5本,组织开展系列实践活动33个,其做法和成果被龙头新闻、央广网相继报道。
现代服务学院形成了“红色基因强根基,五心育人树英才”的学生工作品牌,刘翊院长从构建红色育人体系、挖掘抗联精神“忠诚、坚韧、奉献”时代价值,培育“五心学工”等方面打造育人品牌,不断强化学生思想引领、规范管理、暖心服务等方面做了工作介绍。其中,学院成立了“抗联红迹”辅导员工作室,建立了李敏故居、东北抗联纪念馆等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四团一营”红色教育矩阵,开发《抗联精神》特色微课,编纂《抗联红迹——大学生红色教育手册》,组织学生“重走抗联路”实地调研抗联遗址5处,开展“家乡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调研”社会实践精品项,累计覆盖师生500余人次,形成“沉浸式”红色教育雏形。
艺术学院立足以“艺”强技能、“心”塑人格、“筑梦”促发展,秦岭院长以“构建‘艺心筑梦’学工品牌,培育德艺双馨人才”做了品牌汇报,通过四大特色工作提质增效即思想引领开展“理想信念”主题党日活动,日常管理完善制度、树立榜样,推进行为规范养成;心理健康依托“倾・音”辅导站构建四级网格,年谈心200余次并举办系列活动;就业服务聚焦“访企拓岗”,新增岗位120余个,2024年总体就业率达97.7%;学院以赛促学成效显著,师生获省级赛事14项奖项,品牌将持续汇聚艺术力量,为社会输送更多德艺双馨人才。
体育学院以创新构建“专业教育+思政引领+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为核心,打造“以体育人”学工品牌,丁丽院长介绍,学院通过主题党课、竞赛实践等,推动学生党员发挥骨干作用,带动各项赛事取得好成绩,其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5金5银9铜;首创“院领导-学工办-教研室-学生团学组织”四维协同机制,校企合作项目同比增长75%,建成20个实践基地,义务送教覆盖全省50所幼儿园,惠及1700余名幼儿;依托“订单班+名师工作室”双轮驱动模式,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目前,品牌已形成可复制的体教融合范式,助力人才培养与区域体育事业协同发展。
通识教育学院形成了“‘冰城青声’青年传播者成长计划”品牌,王雷院长以“扎根黑土、传递冰城、赋能青年”为核心理念,推进“一院一品”品牌建设进行了介绍。学院联合新媒集团成立数字创意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新模式;通过“名家引航”“企校融训”等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授课,组织新生完成文旅传播、直播策划等12组实战项目,实现职业启蒙;创新构建“数字思政”三维迎新体系,以云端直播、Vlog记录等方式贯穿入学全周期;学院创新“冰雪+思政”育人模式见证了“新专业 + 快成长”的育人爆发力。
最后,陈英伟总结了“五个一”质效提升年阶段成果,并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深化品牌内涵,构建育人体系。各学院要紧扣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立足学科优势与社会需求,推动品牌建设从“特色化”向“体系化”升级。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凝练育人理念、创新培养路径,打造兼具专业深度与社会价值的精品项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强化协同联动,提升育人效能。各学院要统筹校内外资源,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寝室管理、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等日常环节,实现思想引领与实际需求双线并重。同时,通过建立跨学院协作平台、推广优秀典型经验,扩大品牌辐射效应,带动全校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三是推进数字赋能,夯实队伍基础。校院两级要以新媒体矩阵建设为支撑,探索“AI+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推动数字思政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同步完善学工队伍职业化建设,通过科研支持、工作室孵化、激励机制优化等举措,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打造专家型学工团队。